索 引 号 014289036/2018-00031
发布机构 灌云县教育局 发文日期 2018-10-08
标 题 关于县十六届人大二次会议第84号建议的答复
文 号 主 题 词
内容概述 关于县十六届人大二次会议第84号建议的答复
时 效

关于县十六届人大二次会议第84号建议的答复

信息来源:其他  时间:2018-10-08[ ] 浏览次数: [ 打印 ] [ 关闭 ] [ 收藏 ]

毛应弟代表:

你提出的关于增加中小学教师编制数的建议收悉,现答复如下:

一、存在问题

1.编制执行旧标准,新教师从源头上补充困难

中小学教职工编制核定目前编办执行标准为苏政办发[2002]113号文件,教职工与学生比为:县镇普高1:13,农村普高1:13.5,县镇职高1:11.5,县镇初中1:16,农村初中1:17.5,县镇小学1:21,农村小学1:24.5。

2015年省政府办公厅印发苏政办发[2015]45号《省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江苏省义务教育学校办学标准(试行)的通知》“学校按照国家和省规定的编制标准及教育教学需要配齐配足教职工,小学、初中教职工与学生比分别达1:19和1:13.5”。

按照2002年编制标准,因乡村教师老龄化严重,学科不配套,我县教师总体处于超编又缺人状态。按照新的办学标准,师资缺额较大。近年来补充教师都是通过退休、减员测算,报经县政府会办确定招聘计划,补充教师。

2.苏南、苏北、市、县待遇差距较大,经济薄弱地区招才留才困难

目前,苏南、苏北、市、县工资标准存在地区差,福利待遇执行标准不同,优秀人才就业首选经济发达、待遇优越地区,经济薄弱地区招才引才困难。

我省教师招聘时间省内、各市、县、区不统一,新教师考录普遍存在“一稿多投”现象,毕业生从苏南考到苏北、大市考到各县、区,最后择“优”上岗,用人单位基本无计可施,经济相对薄弱县区招才引才存在很大困扰。事业单位公开招聘不允许设置户籍限制,大量的外籍教师由于市县待遇标准差距较大以及回原籍等原因,外市县籍人才流失严重,师资队伍不稳定。

二、我县做法

为提高我县现有教师整体素质,全面提升教师教书育人水平,我局采取多种方式大力加强教师培训工作,继续做好优质学校支教工程,稳步推进“县管校聘”工作,加大教师城乡教师交流力度,全面提高教师整体素质,缩小城乡教师差距。

1.始终把人才培养放在突出位置,抓好教育培训,千方百计提升人才质量。

在全县教育人才工作中,在市局统一领导下,以师德为先,坚持“面向全员、突出骨干、倾斜农村”的原则,借助外力为我县培养出更多的高层次人才。同时,积极抓好人才继续教育、学历进修,抓好互帮互带,全面提高各级各类人才政治思想素质和业务水平。

2.始终把人才引进作为重要环节,招才与培训并举,千方百计扩大人才增量。

通过参加各层次人才招聘会,利用各相关高校网络平台及各级人事网站发布公告等方式,多渠道广泛宣传招聘信息,吸引优秀人才参加我县教师招聘考试,县政府出台相关引才政策,加大各层次人才引进力度。近年来,新招聘教师一律通过选岗分配至农区,有效补充了乡村学校师资。

3.始终把内部挖掘作为首要任务,大力开发教育人才资源,千方百计盘活人才存量。

引进人才固然重要,但眼睛向内,把现有的人才挖掘出来、利用起来也同样重要。我们注重盘活每一类人才群体,把他们组织起来,发挥他们的作用。如组建县师德报告团,进行巡回演讲,发挥他们在精神文明创建、关爱青少年等方面的作用;通过构建名师工作室,发挥示范辐射作用等,都是盘活人才存量的具体措施。

4.始终把发挥人才作用作为终极目标,调动各类人才的积极性和主动性,千方百计激活人才能量。

各类人才最大的追求就是实现自身价值。实现自身价值要有舞台,要有回报,要得到社会认可。因此,必须创新活动载体,构建平台,为各类人才提供施展才华的舞台;必须进行分配制度改革,让知识、能力等多要素参与分配;必须从政治、工作、学习、生活等方面关心人才的成长,宣传优秀人才的动人事迹,营造良好的人才环境。

三、处理建议

1.市、县编制部门执行苏政办发[2015]45号《省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江苏省义务教育学校办学标准(试行)的通知》,按新办学标准重新核定教育编制总量,做到总量控制,动态管理,保障经济欠发达地区社会事业的有序可持续发展。

2.省级层面人社厅、编委办、财政厅等部门统筹加大“乡村定向师范生”培养工作力度,为全省乡村学校培养一批扎根农村、甘于奉献、一专多能、素质全面的本土化的乡村教师,为促进全少城乡教育均衡发展,提供坚强有力的师资保障。

3.县区财政加大对教育事业的经费支持,依法保障教师的各项待遇,进一步改善乡村教师的工作环境和生活条件。逐步缩小南、北、市、县工资待遇地区差,让人才能引的来留的住。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联系人:刘             联系电话:18795589380

 

抄送:县人大人代联委、县政府督查室。

 

灌云县政府 版权所有 苏公网安备 32072302010045号 备案号:苏ICP备06034732号   < 网站地图 >
主办:灌云县人民政府 承办:灌云县人民政府办公室
地址:江苏省灌云县幸福大道 联系我们 网站标识码:3207230037